

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康文署)管理十五間博物館及兩個藝術空間,各有不同重點和主題,它們主要涵蓋藝術、歷史和科學三大範疇,並抱持同一理念:就是帶給大家精釆的文化體驗。
博物館肩負購藏、修復和展示文化與文物的重任,並以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演繹手法與大眾分享文化瑰寶,博物館亦就各文化範疇進行研究。大家能透過文物觀賞,追溯歷史源流、了解世代的生活環境和探求當中蘊藏的思想文化。保存這些寶貴的文化資產,讓它們承傳下去,是博物館對當今社會和後代的長遠承諾。
香港歷史博物館致力搜集及保存本地及華南地區的歷史文物,藏品數量逾 170,000 件。博物館於 2024 年 11 月 27 日起開放更新常設展第一階段的「香港多面體」展覽系列,以專題內容形式探討本地的社區發展、外籍族群及海外華人的聯繫等不同課題。
香港科學館透過富教育性及啟發性的互動展品,以深入淺出和親身體驗的方式,讓參觀者了解科學原理及科技發展。科學館亦是本地聯繫世界各地科學博物館和組織的橋樑,以合力推廣科技發展新知。
香港太空館是一所推廣天文及太空科學知識的天文博物館,其設計獨特的蛋形外殼,早已成為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地標之一。館內的天象廳裝有直徑達 23 米的半球形銀幕,可利用數碼天象投影系統播放天象節目及立體球幕電影。
香港抗戰及海防博物館主要介紹抗戰歷史及香港海防和軍事歷史。博物館位處鯉魚門海峽,館內常設展覽設有「抗戰主題展覽廳」,此外還有戶外史蹟徑。訪客可以從中感受鯉魚門海峽的軍事歷史氛圍,更可欣賞自然景緻之美。
孫中山紀念館是為紀念備受推崇的革命家孫中山先生而設,紀錄了他的生平事蹟和革命事業,更特別著述出他與香港的密切關係。紀念館座落於近百年歷史的法定古蹟「甘棠第」內。孫中山紀念館已於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暫時關閉,以優化常設展廳的設計及展示內容,並進行維修和改善工程,預計於 2025 年下半年重開。
三棟屋是有兩百多年歷史的客家圍村,於 1981 年列為法定古蹟,1987 年重修成三棟屋博物館後,正式開放予市民參觀。 2016 年 6 月,非物質文化遺產(非遺)辦事處在三棟屋博物館設立「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」,作為其展示和教育中心,透過多元化的教育和推廣活動,包括舉辦展覽、講座、研討會、傳承人示範和工作坊等,提升公眾對非遺的認識與了解。
博物館致力保存珍貴的文化財產,冀它們可以留傳後世。文物修復辦事處則為康樂及文化事務署(康文署)轄下博物館提供不可或缺的專業文物修護及支持服務。修護工作主要分為「保護」和「修復」兩方面。「保護」,就是通過日常環境監控,消弒蟲害及控制人為因素(如不當或疏忽處理),保存文物。「修復」,即針對性地根據文物的狀況及需要,利用先進的科技及儀器,施行合適的修復工序。